轉載請徵得同意並注明網址,謝謝。

[說說] If only

托噗友的福,我在期末忙碌期間,抽空看了部九零年代的日劇。
說是九零年代,不過其實已經是末期了,是九九年的戲。當時韓劇尚未蠶食鯨吞,日劇安處優勢地位,浪漫得不可收拾,對白不太鞭辟入裡,每句話裹著層層糖衣,角色們說出口後,舒適得易於入耳,淌滿了香甜的蜜。
但是它並非胸大無腦的美女,無法過目即忘。
儘管日後多有所聞,但對我來說,這部戲很有距離感,因為那不是我所經歷過的。就像看《請回答1997》的年輕觀眾群,再怎麼入戲,礙於當時尚屬稚齡,終究還是局外人(何況我是個不太入戲的人)。那個時代的氛圍,那個時代的愛情,我一無所知,既無時光機可供搭乘,只能倚賴戲劇的方式,間接覓得一二了。
因此,這不是重溫,而是初次體驗。

「沅沅,我昨天看了一部日劇。」某年的某個日子,她這麼對高沅沅說過。
「然後呢?」高沅沅眨著眼。
「男女主角是不用言語也可以有默契的好朋友,最後他們跨過那條線,上床了。」
 「嗯……接著?」
 「結局是女主角嫁給別人。」
 「哦?」
 「雖然最後一幕拍得讓人留有感動和餘韻,但我覺得是個悲劇。」
之所以在應接不暇的情況下,還甘願冒著被當的風險看戲,無非因為上面那段話。
因為太喜歡那本書了,忍不住推敲該日劇為何。直覺聯想到《求婚大作戰》,隨後又自己推翻了,書的出版日期遠在零二年,《求》劇到零七年才上檔,怎麼算都不合理。於是才想起來,這樣的劇情比比皆是,而在那之前,已經有《Over Time》了。

大概是這本書的地位不凡,所以我看戲的時候沒有過度代入,比較書與戲的同異;相反地,一直被與劇情無關的事牽著走,其中最最明顯的,便是科技的落差。
畢竟是十四年前的戲了,即便先進如日本,免不了也要接受汰舊換新的洗禮,回憶中的物品紛紛出現:答錄機、傳真機、電話亭……用現在的眼光看來,那樣的生活很不便,不過顯然地,人們依舊活得十分自在,飯照樣吃、日子照樣過、戀愛照樣談,有過之無不及,我甚至覺得那樣也不錯,因為不夠便捷,反而保留純粹。
電子媒體尚未興起,想要獲得資訊,只能依賴訂閱的報紙;照片還沒數位化,想要回顧拍下的回憶,就得把相片洗出來;通訊軟體不蓬勃,表達的方式有限,信只好一封封地寫……。
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有一幕又是機場送別,女一想對男二作最後道別,但是因為去得太遲,對方已經快登機了,兩個人沒有手機可以照應,情急之下,只剩一個辦法:直接隔空喊話。莽撞也好、丟臉也好,在終於坦承的內心之前,這些考量都變得微不足道,最重要的是,這珍貴的情感,務必要傳達到對方手上。

直言不諱如我,有這樣的勇氣嗎?

距離遙遠的時候,一心想著拉近,無所不用其極;現在靠得太近,才開始計較你我空間,劃分楚河漢界,眼裡只看見自己。是的,確實變得便捷了,可是因為太過容易了,反而毫不足惜,一行字、一句話、一場會面,都可以被科技代勞,於是心意廉價得不需要品嘗,走味了再買便是,人們不停騎驢找馬。
當然,舊時代未必全然美好。男人們把抽煙視為帥氣行為,動不動刁根煙,公共場所亦不禁煙,約會的咖啡廳煙霧瀰漫,這點我非常不能茍同;奇特的則是,當時已經有指甲彩繪的風氣了,因而出現一個小bug,以美髮師為業的女主角,不該是可以蓄留指甲的人啊!凡此種種,都是我觀戲時感受到的,所謂generation gap,觀察起來挺是有趣,不失為懷舊的另一趣味。

慶幸在多年之後才看這部戲,沒花太多時間糾結男女主角的曖昧,而有了餘裕重新省思,哪怕是定位不明的情感,人家也願意小心呵護;明擺著的分明事實,難道不該加倍把握?無論戲的結局是喜或悲,至少透過這樣的對比,我還能夠及時領悟。

無獨有偶,寒假期間閒來無事,租了部九八年的片子來看,《You've Got Mail》。
當時網路還不算流行,聽到數據機撥接的聲音,真是各種懷念。收信匣頁面很陽春,除了寫信收信,就沒有其他功能了;緊急情況想要找人,只能傳訊碰碰運氣,無法得知對方是否正在線上;斷絕聯絡很簡單,不回覆就沒事了,雙方各自保有隱私,距離是禮貌也是遺憾。不過,同時代的美國比日本還進步些,電子郵件已經興起,而且出現筆記型電腦了(儘管那看起來很不「筆記」,笨重得很)。

網路作為交友媒介,在當時是新潮,現在算是普遍了。然而,我卻不是和網友互動密切的人,幾個有臉書關係的網友,也是因為有共同好友,生活才會在現實重疊。完全透過網路、沒有其他管道,總感覺有些風險,對於由此認識的朋友,我很難有勇氣靠近,往後估計也會這樣下去。
怎麼回事?是喜歡熱鬧的人,每當出門的時候,卻習慣獨自前往;是想法開放的人,平日生活起居,卻沒有太多突破;可以問候寒喧的人很多,真正推心置腹的,算來算去不脫那幾位……這樣矛盾的情況,Meg Ryan有段台詞可資對應:
Sometimes I wonder about my life. I lead a small life. Well, valuable, but small. And sometimes I wonder, do I do it because I like it, or because I haven't been brave? So much of what I see reminds me of something I read in a book, when shouldn't it be the other way around? I don’t really want an answer. I just want to send this cosmic question out into the void. 

最近特別感到迷惘,衝動之下想找人聊聊,但是回神想想,其實我也不是真的願意分享自己落後他人的那一面。而且,說了又有何用?沒有誰能給答案,給了我也未必滿意,說到底,終究要靠自己找尋。只是、只是,有時候,說說無妨,舒心一些罷。
NY152是很吸引人的設定,所有女生都需要有人傾聽,不管對象是男是女。唯一的障礙在於,我始終不認為Tom Hanks是愛情片男主角理想人選,理由……嗯,就是那麼膚淺。在現實世界沒關係,是誰都無所謂,但作為電影來說,要考量的因素更殘酷,倒也不需要諱言:他不夠帥。
而這麼認為的我,也不夠善良。

橫豎覺得不便的話,就在這兒說說吧!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系統有時會誤判,留言後請刷新確認是否成功發佈,若多次失敗請來信格主,由格主人工判定並重新發佈。
留言皆會回覆,歡迎指教。